北京工业大学

高校云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HTML5 Canvas,请使用其他浏览器。

北京工业大学

目录

    官网

    院校官网:北京工业大学

    学院官网: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

    研招官网: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院校简介

    院校名称层次省市类型院校排名土木工程专业排名
    第四轮学科评估软科QS
    软科QS评级排名
    北京工业大学双一流/211北京理工6653AA2012

    院系简介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

    为适应现代城市群建设以及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建设需求,更有效推动北京工业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2018年学校基于自身区位优势和学科特色,整合原有建筑工程学院、城市交通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组建城市建设学部(Faculty of Architecture, Civi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以下简称城建学部)。2020年4月城市建设学部正式实体化运行。

    学部涵盖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城乡规划学、水利工程、建筑学五个一级学科。其中土木工程学科始建于1960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始建于1979年、城乡规划学科始建于2002 年。土木工程学科主要以重大工程结构抗震减震及城市综合防灾减灾、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新体系设计理论和方法、岩土工程前沿科学问题与新技术、工程结构运维与性能提升及全寿命设计、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与水环境恢复技术、绿色建筑环境与节能减排技术为主要研究特色,在教育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前5%;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主要以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道路交通安全理论与技术、智能交通与信息感知、交通大数据感知与处理技术、道路新材料与性能等为主要研究特色;城乡规划学主要以防灾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城镇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理论与技术、城乡历史遗产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为主要研究特色。2017年以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为核心学科的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正式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22年顺利进入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

    学部现有全职专任教师328人。其中全职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海外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高端人才7人、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13人、北京学者3人、北京市杰青2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含青年1人)等。另外,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支、教育部创新团队2支和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1支。

    学部现有国家级教学基地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共建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行业重点实验室1个。近十年,相关学科主持完成或正在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课题4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10余项,年均到校经费超过1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00余项。相关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及北京市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城乡综合规划、交通规划与控制等做出重要贡献。包括为北京新机场、北京新首钢大桥、北京-雄安高速高架桥、20余个城市地铁建设、中国尊、新京张铁路隧道工程、2022年延庆冬奥会等重要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直接参与雄安新区起步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山东半岛城市群以及石家庄、济南等国内20多个城市的综合防灾规划及专业防灾规划,独立完成多项北京乡镇域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等;直接参与新一轮北京综合交通规划,园博园、世园会以及冬奥会的交通组织方案仿真,北京副中心交通综合规划等。

    学部设有土木工程专业、智能建造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专业9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1个专业获批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城乡规划专业)。土木工程专业获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建筑学专业获批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十年培养硕士约2500余人,博士约500余人,本科生3500余人。

    另外,国际生命线与基础设施地震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中国地震学会基础设施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中国勘察设计学会抗震减灾分会、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遗产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北京交通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等学术、专业机构挂靠本学部或由本学部教师担任理事长、主任或秘书长。

    土木工程学科

    土木工程学科始建于1960年,1981年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获评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拥有8个完整的二级学科体系,其中结构工程学科2007年获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在2013、2017年度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分别位列第8和前5%,2017年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17、2022年土木工程学科分别列入第一轮、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目前,学科有全职专任教师157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了100%,52%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20%教师具有海外博士学位。全职专任教师中有中国/海外工程院院士4人(含外籍1人),海外高端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四青人才12人、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人。目前本学科有国家自然学科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和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0支。

    学科拥有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各1个,有土木工程北京市创新实践基地1个,参与工程力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拥有土木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和土木工程北京市一流重点建设专业。“十一五”以来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000余名,其中4篇论文获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含提名),2篇论文获评全国行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余名研究生获国际学术奖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9项。

    “十一五”以来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5项,国基金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级重点课题48项,面上与青年基金项目229项,竞争性科研到校经费超过10亿元。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牵头单位4项),出版著作40余部,主编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10部,获国家发明专利902项(含国际发明专利8项)。

    学科积极服务国家及北京市重大工程建设,包括京-雄高速装配式高架桥、北京新首钢大桥、北京/石家庄等强震区地铁工程建设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100余个重要城市功能区的综合防灾规划;参与完成2022年延庆冬奥会基础设施建设及智慧管理、南海岛礁低能耗建筑落地示范,京津冀、北京副中心地表水水质保护、天津生态园建筑二次供水安全保障系统研发等。

    学科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及工程技术中心8个,共建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设备总额已超过2亿元,其中,万吨级多功能电液伺服加载试验系统、9+1台阵系统、大型地下工程综合模拟试验平台(6m×6m×10m)、机械破岩试验平台等系自主研发的特色设备,多项试验装置为国际先进或独有,承担了一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的试验任务。

    目前中国地震学会基础设施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以及中国建筑学会村镇绿色建筑综合防灾专业委员会、BIM应用专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挂靠本学科。本学科教师兼任了国际生命线与基础设施地震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壳体与空间结构协会执委、亚太地区地震和火山活动风险管理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等国内外学术职务。

    本学科教师还作为政协委员就国家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治理国家政策制定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提案被确定为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重点提案,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地震局等相关国家部委的关注和重视;作为雄安新区地震安全性分析、用地适宜性地震问题研究专题工作技术负责人及咨询专家、科技部绿色宜居村镇建设总体专家组成员等,为雄安新区、新农村建设等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