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云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HTML5 Canvas,请使用其他浏览器。

哈尔滨工业大学

目录

    官网

    院校官网: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学院官网: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研招官网: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院校简介

    院校名称层次省市类型院校排名土木工程专业排名
    第四轮学科评估软科泰晤士QS
    软科泰晤士QS评级排名
    哈尔滨工业大学双一流/985/211黑龙江理工16913AA+445

    院系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创立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铁道建筑科,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伊始的两个专业之一。1950年成立新中国最早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52年起招收导师制研究生和研究生班,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土木工程和力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是全国首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0年获准设立“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岗位。1995年土木工程专业以优异成绩首批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2000年和2005年分别以优异成绩通过5年一次的国家专业复评,2021年土木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工程管理专业1999年以优异的成绩首批通过国家专业评估,以后均已优异成绩通过专业复评。2001年和2007年结构工程学科、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学科获批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007年土木工程获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02年工程力学被评为国防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学科和力学学科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前茅:第一轮和第二轮学科评估土木工程和力学均位列第三,第三轮学科评估土木工程位列第二、力学并列第一,第四轮学科评估土木工程和力学均位列A档。2017年,土木工程学科和力学学科均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土木工程学科在US NEWS 2023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6位,ARWU 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中位列全球第9位,QS 2023排名中位列全球第51-100位。

    土木工程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程管理和智能建造四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下设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材料两个专业方向和一个土木工程精英班(按4+2目标培养)以及留学生班。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均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可授予土木工程和力学工学硕士/博士学位,以及土木水利领域工程硕士/博士学位。所拥有的二级学科方向包括: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工程力学、固体力学,以及智慧城市交叉方向。学院还招收非全日制工程管理硕士(MEM)研究生和土木水利领域非全日制工程博士研究生。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66人,其中专任教师110人,教授56人,副教授48人,已形成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光远、沈世钊、谢礼立、欧进萍,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惠,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凌贤长,国家教学名师王焕定,以及杰青/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名师等国家级高端人才30余人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国家级教学团队等高层次科研教学团队6个。

    土木工程学院拥有“寒区低碳建筑技术开发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结构工程灾变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智能防灾减灾”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等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国-东盟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土木工程分中心等3个国际合作平台,和“土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4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一直以培养“国际一流土木工程精英人才”为目标,坚持“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育人理念,坚持“大师引领”,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建设了《结构力学》、《土木工程导论》、《钢结构》、《组合结构》等10余门国家级课程,编著出版有重要影响高水平教材50余本。累计培养毕业生35000余人。培养了以王光远、沈世钊等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余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杰青为代表的一大批学界精英,以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齐骥、中国建筑学会会长修龙为代表的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以文化部原部长刘忠德、甘肃原省委书记阎海旺、住建部部长倪虹为代表的一大批治国栋梁。

    在科学研究方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中国建造重大需求,重点发展高性能与低碳结构工程、城市工程抗灾韧性与多灾害防御、寒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土木工程、海洋土木工程5个优势特色方向;构建了“大师+团队”的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了前沿基础研究、重大工程创新和高端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首创以“工程全系统全寿命优化理论”为核心的新一代工程设计理论;创立了钢管混凝土统一理论,形成了完整的钢管混凝土与组合结构设计理论体系;系统构建大跨空间结构设计理论体系,创造性提出世界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主动反射面可变位索网体系;提出“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体系,支撑了上千项重大、复杂工程的抗震设计;引领了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的学科发展方向,并在广州电视塔和2008奥运会“水立方”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提出了一种具有超隔热性能的双负陶瓷气凝胶材料,为解决困扰陶瓷类超隔热材料近一个世纪的脆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有效途径,“成果先后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Nature》”。先后获得国家三大科技奖20余项,其中2013-2018年连续6年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土木工程学院与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已与美、英、日、俄、法、德、瑞士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签署了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协议。从2012年起招收土木工程专业国际留学生班,形成了本、硕、博全英文授课体系。2011年,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共建HIT-UCSD海外学术合作基地。2016年,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合作建立的“中俄极地工程研究中心”。2017年,牵头成立“中国-东盟科学技术研究院土木工程分中心”。

    土木工程学院正朝着建设国际一流土木工程学院和国际一流学科的宏伟目标跨越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海洋工程学院

    海洋工程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系、船舶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工程图学部、力学教学部,实验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7个教学单位,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机器人工程(新工科)四个本科专业,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土木工程学术型硕士学位和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权,与校本部共用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学科博士点。

    现有专职教工115人,其中专任教师81人,实验教师10人,教辅人员11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2人、副教授34人,博导15 人,硕导37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哈工大教学带头人2人,并有多名行业领域国家级专家。在校本科生人数1765人,在校硕士研究生133人,博士研究生27人。

    学院聘请英国知名船海工程专家阿提拉·因赛斯克(Atilla Incecik)教授任海洋技术与工程国际学院院长。聘有伊利诺伊大学Biography教授、英国斯克莱德大学周培林教授、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柴淑红教授、韩国KIM教授等一批船海工程国际知名学者定期来院授课,全职引进伊朗教授哈桑。有杜善义、蔡鹤皋、沈世钊院士和孙立宁、李惠等一批知名专家指导学科建设。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两个专业之一,培养“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计算机、信息、自动控制等技术;运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实现产品智能化的设计与制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基础宽厚、综合能力强是本方向毕业生的突出特点。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包含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两个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培养从事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与建造等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与生产管理人员,专业特色是突出高速艇设计与建造技术,强化船舶工程领域的信息化技术,加强船舶企业生产规划与管理;轮机工程方向培养从事集轮机工程设计、制造、生产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一体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与生产管理人员,专业特色是突出船舶主辅机及船舶动力装置设计与建造技术,强化轮机工程领域的信息化与自动化,加强轮机企业生产规划与管理。

    土木工程专业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另外一个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培养建筑工程、道路及桥梁等领域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引领土木工程行业未来发展的精英人才。

    机器人工程是国际热门新工科专业,面向智能制造与服务机器人产业的需求,培养在机械、电气、控制、软件知识体系全面、具备引领产业发展能力的创新人才, 综合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强、择业面宽、后续深造可选方向多是本方向毕业生的特点。

    目前涵盖机械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力学四个一级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机械工程学科、土木工程学科和力学学科分别为“A+”、“A”和“A”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和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获国家双一流建设资金重点资助。学院设有机器人研究所(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分支机构)、船舶设计与制造研究所、山东省现代数字化医疗装备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船舶设计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土木工程灾害与防御研究中心、近海工程结构研究中心及海洋智能装备研究所等一批科研平台;近年来,主持纵横项目150余项,其中包括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工程研究专项等重大课题。参与国家科技重大基础设施—500口径球面射电望远、台山EPR核电站、G20峰会主会场—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等多项重大工程。在海洋潮流能发电装置、海上浮台、海上结构物设计与分析方法、海上能源与交通基础设施、航空发动机健康管理技术、机器人、工厂自动化装备、巨型望远镜结构、土木工程灾害与防御等方向成果显著。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国民用航空局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学院拥有机械综合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综合实验室、土木工程综合实验室及基础力学实验室,同时正在建设山东省首个拖曳水池与综合水池。

    学院始终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国内1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本领过硬的工程技术与研发人员。学生科技创新氛围浓厚,先后在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全国智能艇船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节能减排大赛等各种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20余项。学生升学率超过35%,出国率10%以上,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目前学院与美国密歇根大学、伊利诺伊、辛辛那提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日本中部大学和大阪大学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在学生培养方面,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多所高校达成学生联合培养协议或意向,学生赴国外交流或深造学习呈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严格遵守并发扬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遵循学校“新百年世界一流,一世纪规格功夫”的办学理念,以专业的理工科为夯实基础,强大的实验室配备与科研能力为坚实后盾,扩展实践教学的同时注重人文与创新理念的融会贯通。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最新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A+ 档(前2%)。环境工程专业具有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致力于解决国家创新驱动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充满挑战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意在培养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能够拥有创新型思维并为我国环境领域发展贡献力量的杰出的工程性、研究性与管理性复合型人才。

    土木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在最新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A档(前2%-4%)。随着科技进步,土木工程正逐渐发展成为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等先进科技支撑的现代工程技术,本专业意在培养具备创新发展思维并有能力解决实际性工程问题的“国际化、创新型、精英式”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