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

高校云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HTML5 Canvas,请使用其他浏览器。

同济大学

目录

    官网

    院校官网:同济大学

    学院官网: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研招官网:同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院校简介

    院校名称层次省市类型院校排名土木工程专业排名
    第四轮学科评估软科泰晤士QS
    软科泰晤士QS评级排名
    同济大学双一流/985/211上海综合17119A+A+152

    院系简介

    同济土木工程学科创建于1914年,1952年,院系调整,吸收了国内众多高校的土木师资;1981年,以结构工程为代表的土木工程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84年,土木工程学科首批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以及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获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四个二级重点学科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在2009年、2012年的教育部学位中心评估中,土木工程学科整体水平在国内连续排名第一,在2016年的学科评估中获得A+。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自2017起连续四年ARWU软科学科排名世界第一,2021年US News学科排名世界第一。

    2011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入选教育部17所试点学院,是土木工程领域唯一的一所国家试点学院。2015年,土木工程学科第一批入选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I类高峰学科,2017年入选国家重点建设一流学科。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是国内同类专业中教学和研究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目前院内设有建筑工程系、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桥梁工程系、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和水利工程系5个系。另外还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地震工程联合研究中心三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学院现有校聘教职员工36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学院外籍院士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3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32人、副高级职称108人。现有9个博士点学科、12个硕士点学科研究方向,在读本科生2059人,硕士研究生1426人,博士研究生767人(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

    创新知识、引领发展,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拔尖创新人才始终是土木工程学院各项工作的主旨。百年来,土木工程学院取得的科研成果和业绩享誉海内外,培养造就的土木工程方面专业人才遍布国民经济建设的各条战线。

    土木工程学院历来重视教学和科研的结合、重视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的结合。2011年,入选教育部17所试点学院,是土木工程领域唯一的一所国家试点学院。试点学院针对发展瓶颈与发展目标,锐意改革,创新高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深化落实全面推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教授治学、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措施,将教师的精力和兴趣进一步吸引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来。

    学院践行’兼容并蓄、求实创新’宗旨,秉承学科百年积淀,面向国家未来需求,跻身国际发展前沿,始终坚持工程科学本色、坚持学术创新与工程引领,致力于具有国际视野、领导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世界一流精英人才培养。注重前沿研究和学科交叉,从传统的关注建筑与基础设施的安全、经济向关注舒适、美观、耐久、可持续方向发展,并不断向深海、深地、深空方向迈进,构筑人类更为广阔和美好的家园。    

    建筑工程系

    建筑工程系是同济大学历史最悠久的系之一,前身始于1914年同济医工学堂的土木科。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设立了结构系,为建筑工程系的开端,经过多次合并,现已成为同济大学规模最大的系之一。建筑工程系设有结构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三个学科方向。建筑工程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校编教职员工95人,专业教师中正高职称32人、副高职称39人、中级职称16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院外籍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等高层次人才。

    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前身始建于1952年,1958年正式成立系,是我国最早从事地下结构、地基基础、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单位之一。本系汇集了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两个土木工程学科方向,以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校编教职员工86人,专业教师中正高职称50人、副高职称17人、中级职称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含外籍院士)4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以及其他各级各类国家和省部级及海外人才百余人次。

    桥梁工程系

    桥梁工程学科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高校中最早设置的两个桥梁工程学科之一,1987年成立我国高校中第一个桥梁工程系,2000年被遴选为上海市十个“重中之重”学科之一,在2002年和2007年两次“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全国第一,是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IABSE)中国团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CCES)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和风工程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常设机构所在地。桥梁工程系设有桥梁工程、结构风工程两个学科方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校编教职员工78人,专业教师中正高职称32人、副高职称21人、中级职称19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等高层次人才。

    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

    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由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于2018年更名而成,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由工程结构研究所和结构理论研究所于1999年10月合并而成,其前身是1958成立的上海市最早的土木工程研究机构——上海市工程结构研究所和1963年李国豪教授(前校长)组建的结构理论研究室(1964年由国家科委正式批准成立)。本系设有结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结构工程二个学科方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校编教职员工47人,专业教师中正高职称19人、副高职称13人、中级职称3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防科技卓越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等高层次人才。

    水利工程系

    水利工程学科历史悠久,其沿革可追索到1930年设立的土木工程系水利组。1952年,水利组调整到华东水利学院(现更名为“河海大学”);1958年,同济大学成立水工系;1999年,开设“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本科专业;2005年获准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整合相关学科专业成立水利工程系2006年。本系设有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三个学科方向。现有校编教职员工16人,专业教师中正高职称6 人、副高职称7 人、中级职称2 人。